即使我遇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。
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3月15日 晚上

于2025.03.04看《降临》

《降临》由丹尼斯·维伦纽瓦执导,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特德·姜的小说《你一生的故事》的一部科幻电影,是维伦纽瓦BDO美学的代表作之一。整部作品的设计基于Sapir-Whorf 假说(语言决定思维),讲述了语言学家 Louise通过掌握外星来客七肢桶的语言,突破了线性时间的桎梏,得以预知未来拯救世界的故事。

影片通过外星语言这一载体,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本质的哲学迷宫。影片中的“七肢桶”语言以非线性符号呈现,其文字结构如同沾染水墨的圆圈,每个字符皆包含完整的因果链,将过去、现在与未来折叠成环状进行表达。这种语言特性直接对应着Sapir-Whorf 假说:当 Louise掌握七肢桶语言时,她预见自己的一生。然而,影片并未因此陷入宿命论的虚无,反而通过 Louise的选择,展现了自由意志在因果闭环中的微妙张力。

p1 p2

Louise 对未来的预知包含双重悖论:其一,她明知女儿Hannah将因罕见病早逝,仍选择与物理学家Ian相爱并孕育生命;其二,她利用未来碎片中的信息(庆功宴上Shang将军说出的妻子临终遗言)阻止战争,而这一行动本身又成为因果链的必要环节。这种“预知未来却无法改变”的设定看似否定自由意志,实则通过 Louise的主体性选择,重新定义了自由的内涵——自由并非改变命运的轨迹,而是在全知视角下对自我生命轨迹的全然接纳。正如七肢桶种族(与 Louise沟通的两个七肢桶之一)明知个体终将死亡,仍以整体生命的姿态拥抱宿命。

在传统外星人题材电影中,女性角色常被局限为两种范式:要么是等待拯救的“脆弱符号”(如《金刚》中的女奴),要么是男性英雄的“镜像陪衬”(如《异形》中雷普利的“去性别化”生存本能)。而《降临》中的Louise博士,则一种以大女主引导整个故事走向的新范式——以语言学家身份成为文明对话的核心,其智慧与情感共同构成叙事的驱动力。

影片使用了非线性叙事,将Louise的母性经验与七肢桶语言习得过程交织,她对女儿的记忆(实为未来片段)成为破译七肢桶文字的关键隐喻。当传统科幻片将生育视为女性角色的宿命或弱点时,《降临》却将母性转化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认知方式。Louise对Hannah的爱,既非生物本能驱动的盲目牺牲,也非社会规训下的被动选择,而是基于全知视角的主动拥抱。这种“明知悲剧仍前往”的母性,跳出了父权叙事对女性情感的简化,将其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哲学追问。

p3 p4

此外,作为语言学家,Louise的权威性建立在对符号的解码能力上,而非男性主导的军事或科技霸权。《降临》中刻意弱化男性角色(Ian的物理学背景仅作为辅助,Shang将军的强硬立场最终被Louise的语言智慧化解),使女性成为文明对话的唯一主体。这种设定打破了科幻类型片中“男性拯救世界”的窠臼,将沟通、理解与共情置于暴力对抗之上。这种“大女主型”的女性塑造,标志着科幻叙事从男性中心主义向多元主体性的转向。

罗曼罗兰曾言,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《降临》通过Louise的视角,将科幻片的宏大命题落地为个体生命的微观史诗,当七肢桶的环形文字在屏幕上晕染开来,观众得以窥见一种超越人类、超越时间的生命哲学——真正的自由,或许正是明知宇宙的冰冷法则,仍愿以炽热之心在因果的闭环中起舞。而Louise博士,这位用语言解开时间秘密的女性,终将成为科幻影史中一座重构性别与哲学维度的丰碑。


《降临》——因果闭环中的自由意志
http://dbqdss.github.io/2025/03/15/影评合集/《降临》影评/
作者
DBQDSS
发布于
2025年3月15日
许可协议